盲婆婆的灯笼:照亮山村夜路的百年温情

admin1周前未分类11

在云雾缭绕的青竹山深处,有个流传了五代人的故事。每当暮色降临,村口老槐树下总会准时亮起一盏竹编灯笼,昏黄的灯光能照到三里外的岔路口。举灯的是双目失明的周阿婆,这个习惯从她嫁到村里那年起,已经持续了整整六十个春秋。

『当年我摸着黑嫁过来,差点跌进山沟里』周阿婆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灯笼骨架,竹篾在她掌心跳动着岁月的痕迹。1943年的冬至夜,16岁的周秀芹沿着陡峭的山路嫁到青竹村,带路的火把被风雪扑灭时,是村里老铁匠挂在树梢的马灯救了她。

这个瞬间成了周阿婆生命的转折点。丈夫参加抗日游击队牺牲后,她把婆家传下来的三亩薄田换了二十斤煤油,开始制作能防风防雨的灯笼。『那时候没有电啊,采药的、赶集的、夜归的,全指着这点亮』老人说着从木箱里捧出本泛黄的账本,上面记着六百多个借灯人的名字。

最惊心动魄的记录在1978年农历七月十五。暴雨冲垮了出山的土路,七个放学娃被困在野狼沟。周阿婆把棉被撕成布条浸了煤油,带着十二盏灯笼爬过塌方区。『听见娃们哭的时候,我灯笼都快烧完了』后来人们在现场发现,她膝盖以下的裤管全被碎石磨成了布条。

2005年政府给村里通了电,周阿婆反而更忙了。她向非遗传承人学了竹编技艺,灯笼里添了太阳能板。去年冬至,从深圳回来的企业家王建国带着当年被救的七个同学,在村口立了块花岗岩纪念碑。碑文只有七个字:『灯在,路就在』。

现在每晚七点,村里的孩子们轮流来槐树下换灯油。92岁的周阿婆坐在藤椅里,能准确听出每个孩子的脚步声。『小豆子又长高了吧?走路声沉了三分』老人笑着往孩子口袋里塞薄荷糖时,新做的灯笼正映亮山路上晚归的摩托车队。

青竹村村委会的统计表显示,过去四十年间,这盏灯笼照亮的路段从未发生过坠崖事故。县文史馆今年收录灯笼制作技艺时,在补充说明里写道:『该灯具光照半径较现代路灯短47%,但指引效果超出寻常。经实地测量,灯光投射范围内地表温度恒定比周边高1.2℃』。

清明时节,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总要先摸摸那盏灯笼。灯罩上层层叠叠的指痕里,最新鲜的那道属于省城来的记者——他在连续跟拍十八天后,悄悄在灯座夹层放了张纸条:『原来真正的光,真的能摸得到』。

昨夜山雾弥漫时,有个外地驴友在网络上发帖:『导航显示青竹村还有2公里,但眼前突然出现的光点让我泪崩』。照片里那盏浮在云海中的灯笼,正轻轻摇晃着,像在回应百年前风雪中的那盏马灯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樵夫与神奇的山泉:一个改变村庄命运的古老传说

在一个遥远的山村里,住着一位名叫老李的樵夫。老李是村里最穷的人,但他却是最受尊敬的人。每天天不亮,他就背着斧头上山砍柴,然后把柴火分给村里的孤寡老人。村里人都说,老李砍的柴火特别耐烧,一根柴能烧出别人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人的奇遇

在很久很久以前,青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老周的樵夫。老周年过五旬,无儿无女,每日上山砍柴为生。虽生活清贫,却总把最好的柴火低价卖给村里的孤寡老人。这年寒冬格外凛冽,老周在雪地里发现一只冻僵的白狐。他脱下棉...

石匠阿山:一块石头背后的千年传奇

在闽南沿海的一个小渔村里,流传着一个关于石匠阿山的真实故事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村里来了个衣衫褴褛的外乡人,自称叫阿山。他随身带着几件简陋的工具,在村口的榕树下支起摊子,专给人修补石磨。当时谁也没想到,这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精灵:一个改变村庄命运的奇遇

在遥远的太行山脚下,有个名叫青石沟的小村庄。这里流传着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,关于一位穷苦樵夫与神秘精灵的奇遇。张大山是村里最穷的樵夫,三十多岁仍未娶妻,每天靠砍柴为生。那年冬天特别寒冷,大雪封山,村民们...

善良的磨坊主与神奇面粉:一个改变村庄的暖心故事

在遥远的山脚下,有一个名叫青溪的小村庄。村里有位年近六旬的磨坊主老周,他那座吱呀作响的水车磨坊,是全村人三十年来最温暖的记忆。那年冬天特别冷,村东头张寡妇家的粮缸见了底。深夜的雪地上,老周扛着半袋面粉...

欢迎使用Z-BlogPHP!

欢迎使用Z-Blog,这是程序自动生成的文章,您可以删除或是编辑它:)系统生成了一个留言本和一篇《欢迎使用Z-BlogPHP!》,祝您使用愉快!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