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守灯人:一盏油灯温暖三代人的故事
这是一个发生在皖南山村的真实故事,时间要回溯到1978年的冬天。那年的雪特别大,鹅毛般的雪花把青石板路都埋了半尺深。村里最年长的李阿婆总爱在火塘边,给围坐的孩子们讲那个关于‘守灯人’的故事。
‘那会儿我才二十出头,村里还没通电哩。’李阿婆眯着眼睛,手里的火钳拨弄着炭块,‘每到天黑,家家户户就靠油灯照明。有个叫陈铁柱的后生,主动包下了给全村点路灯的活计......’
陈铁柱当时三十岁整,是村里唯一的拖拉机手。他注意到村道上的七盏老式油灯年久失修,有的灯罩碎了,有的灯芯盘生锈,老人们夜间行走常摔跟头。那年立冬,他扛着工具箱挨个检修路灯,还用红漆在每根灯杆上描了‘平安’二字。
最令人动容的是第三盏灯的位置。那里住着孤寡老人张木匠,有严重的老寒腿。铁柱特意把灯杆向屋檐挪了三尺,让灯光正好照到张家门槛。后来村里通电了,可铁柱仍坚持每晚去检查电路,他说:‘张叔要靠这光吃药哩。’
时间来到1996年,铁柱的儿子陈小满接过了父亲的班。那时路灯早就换成了电灯,但小满创新地在灯杆上装了简易报箱。每天清晨六点,他都会把当天的报纸塞进去,让早起干农活的乡亲能及时看到天气预报。村民王婶回忆:‘有年发洪水,就是小满根据报纸提前通知大家转移的。’
2018年乡村振兴时,铁柱的孙子陈明给路灯装上了太阳能板。这个大学生村官还开发了‘点亮微心愿’活动——每盏灯杆都挂着心愿袋,村民们可以把需要帮助的事项写下来。至今村委会的记录本上还写着:‘12月3日,帮刘奶奶修好漏雨的灶屋;12月17日,教留守儿童做航模......’
去年清明节,94岁的张木匠的孙子从城里回来,特意带了一盏铜油灯放在村史馆。灯座上刻着三代守灯人的名字,玻璃罩里跳动的火苗,映着墙上那句‘光明有时不是太阳给的’的题字。现在村里每晚七点,仍能看见陈明带着他五岁的女儿检查路灯,小女孩手里的萤火虫灯笼,像一颗流动的星星。
这盏灯的故事还在继续。上个月,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集体捐款,给每盏路灯都加装了USB充电口。村民说,这是为了方便赶夜路的人给手机充电,就像当年铁柱为夜归人留灯一样。村委会的黑板上最新通知写着:下周将举办‘守灯人’故事分享会,主讲人是——陈铁柱的重孙女,幼儿园大班的陈笑笑。
如今这个两百多户的村子,夜晚亮起的何止七盏灯。家家户户的窗子透出的光亮连成星河,而最初的那七根灯杆被列为‘村风教育基地’,杆身上的红漆字迹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雨,依然清晰如初。路过的人总能看到有老人带着孙辈在灯杆前讲故事,故事的开头永远是:‘从前啊,有个好心人......’
今年正月十五,全村人做了七百盏手工灯笼挂在路上。烛光中,99岁的李阿婆坐在轮椅上,由陈铁柱的四代子孙推着巡灯。老婆婆颤抖的手摸过第三代太阳能路灯,突然笑着说:‘铁柱啊,你点的灯,比天上的月亮还亮咧。’这句话,被刻在了村口新立的故事碑上。
在这个5G时代的小山村里,‘守灯’早已不是字面意义的工作。它变成了一种精神传承,就像那些灯杆里埋着的秘密——每个检修口内壁都写着历任维护者的寄语。最新的一条是:‘光明会老去,善良永远年轻。’落款是:陈笑笑和她的萤火虫小队。